Citation Infomation |
社群 sharing |
Field | Value |
---|---|
Title: | 李覯哲學研究──以荀學為詮釋進路 A study on Li Gou's Philosophy:Interpretation Based on Xunism |
Authors: | 李冀 Lee, Chi |
Contributors: | 劉又銘 李冀 Lee, Chi |
Keywords: | 李覯 荀學 自然氣本論 性三品論 禮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0-03-02 11:09:34 (UTC+8) |
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闡明李覯哲學的思想體系,與此同時,廓清其背後一 條異於中國哲學發展主流的可能脈絡。本論文立基於先行研究對於李覯思想與荀 學、氣本論的關聯性之考察,以荀學為詮釋進路,重新詮解、建構李覯的思想體 系,探討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政策主張背後的哲學基礎;首先建構李覯的本體宇 宙論,以此為基礎開展李覯的人性論,最後說明與其本體宇宙論、人性論緊密相 關的禮論。 本論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於李覯哲學架構的闡明,認為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 政策主張背後確實有儒家的思想作為基礎;尤其像李覯這樣重視群體生活與外王 實踐的思想性格,其哲學論述與儒學中荀學一路的思想性格不謀而合。李覯的哲 學前後接連了荀學哲學以及宋、明、清理學時代的「自然氣本論」,屬於儒學之 中一條有別於孟學主流的哲學發展脈絡;從荀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李覯的哲學 在北宋哲學發展的早期呈現出荀學的性格,除了使漢唐以來帶有荀學性格的儒學 遺風能夠延續至宋代,同時在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中使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更加 顯明,呈現出一種宋、明、清「自然氣本論」的早期論述模式。或許李覯在哲學 上的論述不像後來的理學家那般術語眾多、架構清晰,但是著眼於他在荀學發展 上的承先啟後,在荀學史、儒學史、中國哲學史中他都佔有一席之地。 |
Reference: | 一、傳統文獻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李埴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平裝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第一冊。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永瑢等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董天工箋注,黃江軍整理:《春秋繁露箋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姚永樸著,余國慶校點:《論語解注合編》,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專書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王亭之:《周易象數例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洪霞:《經學大語境下的胡瑗易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王愛和著,(美)金蕾譯,徐峰譯校:《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石訓、姚瀛艇、劉象彬、李書增、李之鑒、盧連章、蕭新生、李保林:《中國宋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呂變庭:《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研究──以哲學與科學的關係為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同樂:《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以北宋前中期為中心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祥俊:《道通於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曉春:《張載哲學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霞:《依禮求利──李覯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姜林祥主編:《中國儒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洪淑芬:《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孫振青:《形而上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學扶輪社編:《國粹學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張文浩:《宋代儒家道德文章與踐履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6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 陳來:《宋明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黃慶明:《形上學講義》,臺北市:洪葉文化,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劉炳良:《北宋易學與變法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諸橋轍次著,唐卓羣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鄭曉江、楊柱才:《宋明時期江西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鄭蘇淮:《宋代人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魯學軍:《通經明道、康國濟民──李覯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簡國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羅伽祿:《北宋名儒李覯》,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斌:《李覯倫理思想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國平:《李覯禮論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慧雯:《兩宋反孟思潮之研究──以李覯及葉適的觀點為進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佳慧:《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晶晶:《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旭輝:《李覯易學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 宇文舉:〈李覯管理思想試析〉,《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 李存山:〈李覯的性情論及其與郭店楚簡性情論的比較〉,《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李勁松:〈李覯以「禮」論為基石的書院教育思想〉,《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李淑慧:〈李覯人才思想探析〉,《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崔偉:〈李覯視域下的圖書之學〉,《周易研究》2011年第6期。 張祥雲:〈略論李覯的教育思想〉,《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陳大勇:〈試論李覯的人格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陳國鈞:〈李覯及其哲學思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國鈞:〈李覯哲學思想簡論〉,《江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郭樹森、賴功歐:〈李覯禮樂觀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0期。 焦秀萍:〈李覯的「禮順人情」論——兼與胡瑗反人情論的比較〉,《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石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 楊柱才:〈論李覯的八卦說〉,《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鄒枋:〈李覯土地經濟論綱領〉,《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2期(1933年6月)。 趙俊傑、范玉鳳:〈李覯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2期。 趙軍政、張斌、賴井洋:〈李覯與荀子禮論的異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大鈞:〈「卦氣」溯源〉,《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劉建國:〈李覯象數學的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4期。 鄭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實際是荀況的性惡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和發展〉,《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賴井洋:〈簡論李覯的氣本原說〉,《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1期。 譚丕模:〈李、王的政治哲學〉,《師大月刊》第18期(1935年4月)。 顧厚順、吳小龍:〈李覯對中國傳統哲學「道」範疇的繼承和發展〉,《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1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6 |
Data Type: | thesis |
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又銘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冀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ee, Chi | en_US |
dc.creator (Authors) | 李冀 | zh_TW |
dc.creator (Authors) | Lee, Chi | en_US |
dc.date (Date) | 202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03-02 11:09:3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3-02 11:09:34 (UTC+8) | - |
dc.date.issued (Issue Date) | 2020-03-02 11:09:3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115101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41 | -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10115101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Abstract) |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闡明李覯哲學的思想體系,與此同時,廓清其背後一 條異於中國哲學發展主流的可能脈絡。本論文立基於先行研究對於李覯思想與荀 學、氣本論的關聯性之考察,以荀學為詮釋進路,重新詮解、建構李覯的思想體 系,探討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政策主張背後的哲學基礎;首先建構李覯的本體宇 宙論,以此為基礎開展李覯的人性論,最後說明與其本體宇宙論、人性論緊密相 關的禮論。 本論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於李覯哲學架構的闡明,認為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 政策主張背後確實有儒家的思想作為基礎;尤其像李覯這樣重視群體生活與外王 實踐的思想性格,其哲學論述與儒學中荀學一路的思想性格不謀而合。李覯的哲 學前後接連了荀學哲學以及宋、明、清理學時代的「自然氣本論」,屬於儒學之 中一條有別於孟學主流的哲學發展脈絡;從荀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李覯的哲學 在北宋哲學發展的早期呈現出荀學的性格,除了使漢唐以來帶有荀學性格的儒學 遺風能夠延續至宋代,同時在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中使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更加 顯明,呈現出一種宋、明、清「自然氣本論」的早期論述模式。或許李覯在哲學 上的論述不像後來的理學家那般術語眾多、架構清晰,但是著眼於他在荀學發展 上的承先啟後,在荀學史、儒學史、中國哲學史中他都佔有一席之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標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一、概述 4 二、關於李覯與荀學 7 三、關於李覯與氣本論 9 第三節 研究進路 11 第二章 本體宇宙論 17 第一節 據「氣」力爭:儒家氣本論的重申 21 第二節 無有之間:氣的開展與循環 28 第三節 小結 35 第三章 人性論 39 第一節 性命之理:「人」異於萬物的特質 41 第二節 性之品三,而人之類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46 第三節 小結 54 第四章 禮論 59 第一節 唯禮為能順人情:實踐綱領的來源 62 第二節 天下大和:禮的功用與具體實踐 67 第三節 小結 72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書目 83 一、傳統文獻 83 二、專書 85 三、學位論文 88 四、期刊論文 8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44075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6 | en_US |
dc.subject (Keywords) | 李覯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荀學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自然氣本論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性三品論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禮 | zh_TW |
dc.title (Title) | 李覯哲學研究──以荀學為詮釋進路 | zh_TW |
dc.title (Title) | A study on Li Gou's Philosophy:Interpretation Based on Xunism | en_US |
dc.type (Data Type)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Reference) | 一、傳統文獻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李埴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平裝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第一冊。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永瑢等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董天工箋注,黃江軍整理:《春秋繁露箋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姚永樸著,余國慶校點:《論語解注合編》,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專書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王亭之:《周易象數例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洪霞:《經學大語境下的胡瑗易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王愛和著,(美)金蕾譯,徐峰譯校:《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石訓、姚瀛艇、劉象彬、李書增、李之鑒、盧連章、蕭新生、李保林:《中國宋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呂變庭:《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研究──以哲學與科學的關係為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同樂:《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以北宋前中期為中心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祥俊:《道通於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曉春:《張載哲學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霞:《依禮求利──李覯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姜林祥主編:《中國儒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洪淑芬:《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孫振青:《形而上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學扶輪社編:《國粹學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張文浩:《宋代儒家道德文章與踐履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6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 陳來:《宋明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黃慶明:《形上學講義》,臺北市:洪葉文化,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劉炳良:《北宋易學與變法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諸橋轍次著,唐卓羣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鄭曉江、楊柱才:《宋明時期江西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鄭蘇淮:《宋代人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魯學軍:《通經明道、康國濟民──李覯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簡國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羅伽祿:《北宋名儒李覯》,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斌:《李覯倫理思想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國平:《李覯禮論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慧雯:《兩宋反孟思潮之研究──以李覯及葉適的觀點為進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佳慧:《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晶晶:《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旭輝:《李覯易學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 宇文舉:〈李覯管理思想試析〉,《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 李存山:〈李覯的性情論及其與郭店楚簡性情論的比較〉,《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李勁松:〈李覯以「禮」論為基石的書院教育思想〉,《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李淑慧:〈李覯人才思想探析〉,《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崔偉:〈李覯視域下的圖書之學〉,《周易研究》2011年第6期。 張祥雲:〈略論李覯的教育思想〉,《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陳大勇:〈試論李覯的人格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陳國鈞:〈李覯及其哲學思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國鈞:〈李覯哲學思想簡論〉,《江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郭樹森、賴功歐:〈李覯禮樂觀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0期。 焦秀萍:〈李覯的「禮順人情」論——兼與胡瑗反人情論的比較〉,《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石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 楊柱才:〈論李覯的八卦說〉,《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鄒枋:〈李覯土地經濟論綱領〉,《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2期(1933年6月)。 趙俊傑、范玉鳳:〈李覯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2期。 趙軍政、張斌、賴井洋:〈李覯與荀子禮論的異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大鈞:〈「卦氣」溯源〉,《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劉建國:〈李覯象數學的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4期。 鄭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實際是荀況的性惡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和發展〉,《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賴井洋:〈簡論李覯的氣本原說〉,《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1期。 譚丕模:〈李、王的政治哲學〉,《師大月刊》第18期(1935年4月)。 顧厚順、吳小龍:〈李覯對中國傳統哲學「道」範疇的繼承和發展〉,《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301 | en_US |
NO.64,Sec.2,ZhiNan Rd.,Wenshan District,Taipei City 11605,Taiwan (R.O.C.)
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Tel:+886-2-2939-3091
© 2016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17 - 問題回報 Problem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