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Infomation |
社群 sharing |
Field | Value |
---|---|
Title: | 小民及其作品研究 The research of Xiao-min and her literature works |
Authors: | 張天馨 |
Contributors: | 張堂錡 張天馨 |
Keywords: | 小民 主婦文學 懷鄉散文 親情散文 文學家庭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0-08-03 17:48:39 (UTC+8) |
Description.abstract: | 劉長民(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給予小民文學定位。 |
Reference: | 一、 小民作品(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小民:《多兒的故事》,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紫色的毛線衣》,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媽媽鐘》,台北:道聲出版社,1974年。 小民:《多兒的世界》,台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 小民:《五月的餘音》,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彩虹與永約》,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紫窗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7年。 小民:《婚禮的祝福》,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 小民:《回憶曲》,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小民:《永恆的火炬》,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光芒的麥穗》,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全家:《全家福》,台北:文豪出版社,1978年。 小民:《小民散文自選集》,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 小民編:《母親的愛》,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 小民編:《朋友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小民:《小民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81年。 小民:《紫色的書簡》,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全家:《紫色的家》,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編:《上帝的愛》,台北:中華聖經公會,1981年。 小民編:《師生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小民:《親情》,台北:道聲出版社,1983年。 小民:《故都鄉情》,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小民:《淡紫色康乃馨》,台北:論壇出版社,1983年。 小民編:《珍惜:同胞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春天的胡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編:《父母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小民全家:《闔家歡》,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 小民:《紫色的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小民:《故園夢》,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走過歲月》,台北:晨星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歡喜冤家》,台北:健行出版社,1991年。 小民:《永恆的彩虹》,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紫水晶戒指》,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編:《走出流淚谷》,台北:道聲出版社,1994年。 小民:《生肖與童年》,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小民:《桂花月月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孔子述、朱熹集注:《論語》,台北:金楓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冉欲達:《文學描寫技巧》,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弗朗西斯.馬丁主編,李安琴譯:《使徒行傳》,台北:校園書房,2011年。 白荻:《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2013 年。 李怡、羅維斯、李俊杰編:《民國文學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李翠瑛:《雪的聲音──台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周維東:《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林鎮山:《家國.離散.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保真:《人性試驗室》,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 保真:《大森林》,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保真:《水幕》,台北:道聲出版社,1988年。 保真:《失去的原始林》,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生命旅途中》,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保真:《刑家大少》,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保真:《希望的鐘聲響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保真:《兩盆常春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保真:《孤獨的旅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保真:《林裡林外》,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保真領航看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保真:《森林三部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保真:《鄉夢已遠》,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保真:《種一棵希望的樹》,台北:健行出版社,1994年。 保真:《醒來,仍在江上》,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保真:《歸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保健:《一粒藥丸的故事》,台北:瀛舟出版社,2003年。 保健:《春風在望──東西南北人的故事》,台北:健行出版社,1999年。 保健:《從貝聿銘到關穎珊》,台北:健行出版社,2002年。 保健:《萬花筒人生》,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1973年。 封德屏編:《比翼雙飛:二十三對文學夫妻》,台北:文訊雜誌社,1988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 約翰.麥克阿瑟著,劉思潔譯:《彼得前書》,台北:天恩出版社,2012年。 唐魯孫:《中國吃》,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張明、張雪茵、劉枋編:《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4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四川:重慶出版社,1988年。 喜樂:《北京城不是一天造成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喜樂:《喜樂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87年。 喜樂:《喜樂畫北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琦君:《玻璃筆》,台北:九歌,2006年。 琦君:《紅紗燈》,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馮夢龍編:《喻世名言》,台北:三民書局,2017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黃維樑主編:《中華文學的現在與未來-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鑪峯學會,199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I-批評卷》,台北:天行社,2001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10年。 楊錦郁:《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台北:三民書局,1994。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五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新詩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劉俐俐:《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盧俊義:《聖經導讀(新約.使徒書信):羅馬書》,台北:信福出版社,2014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年。 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簡媜總策畫:《吃朋友》,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 A.W.Logue 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Dennis Klass, Phyllis R. Silverman, and Steven L. Nickman:《Continuing bonds :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英國:Routledge,1996。 Jean Anthelme Brillat Savarin著,敦一夫、傅麗娜譯:《廚房裡的哲學家》,台北:霍克文化,2006年。 Laura Esquivel著,湯世鑄譯:《內心深處的美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Susanne K.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公司,1991年。 Warren Belasco著,曾亞雯、王志弘譯:《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4年。 三、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李有成、張錦忠:〈在文學研究與創作之間:離散經驗〉,《思想》17期,2010年。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為研究場域〉,《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5年。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 張中良:〈民國文學歷史化的必要與空間〉,《文藝爭鳴》,第六期,2016年。 張堂錡:〈「民國文學」研究的時空框架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 陳玉箴:〈 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 1960-1980 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五期, 2014年11月。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 劉秀美:〈位移的南方、想像的鄉愁-張系國七〇年代小說中的故土想像〉,台 劉俐俐:〈論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與詩學》第1期,2008年7月1日。 潘宗億:〈瑪德萊娜時刻:以戰後台灣飲食書寫中的食物記憶爲例〉,《中國飲食文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6年,第十八期。 四、報紙文章 張瑞芬:〈夢向南行-詩情.小民.覃子豪〉,《聯合報》副刊,2007年2月13日、2月14日。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的原鄉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孫鴻業:《汙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惠椀:《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雅涵:《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閻曉萱:《林貴真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謝舒怡:《蔡珠兒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六、影音資料 王璞:《小民自傳》,王璞先生拍攝作家錄影傳記,2000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2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1 |
Data Type: | thesis |
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堂錡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天馨 | zh_TW |
dc.creator (Authors) | 張天馨 | zh_TW |
dc.date (Date) | 202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08-03 17:48:3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03 17:48:39 (UTC+8) | - |
dc.date.issued (Issue Date) | 2020-08-03 17:48:3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1510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61 | -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Description) | 10515102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Abstract) | 劉長民(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給予小民文學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一、研究動機 6 二、研究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理論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14 一、文獻回顧 14 二、研究範圍 16 第四節 章節架構說明 17 第二章 小民的生平及創作理念 23 第一節、生平經歷 23 一、在大陸時期 23 二、在台灣時期 25 第二節 創作歷程與理念 30 一、創作歷程 30 二、創作理念 35 第三章 小民的文學創作類型與主題 41 第一節 親情散文 41 一、溫暖無盡的情思-以「母親」為主題的散文 42 二、無比佳兒的故事-以「孩子」為主題的散文 46 第二節 懷鄉散文 59 一、昨夜星辰昨夜風──北京節日書寫 60 二、豈為蓴羹鱸膾哉──北京飲食書寫 72 三、留予他年說夢痕──北京風物書寫 81 第三節 生活散文 87 一、柴米油鹽醬醋茶──夫妻生活 88 二、桃李春風一杯酒──文友唱和 90 三、野地花開悟主恩──宗教思想 96 第四節 詩歌與小說創作 99 一、落花水面皆文章──詩 99 二、人情時事半悲歡──小說 104 第五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小民作品的修辭手法 109 第一節 散文的修辭手法 109 一、譬喻 109 二、摹寫 114 三、轉化 122 第二節 詩歌與小說的修辭手法 127 一、感嘆 127 二、擬人 129 三、引用 131 第五章 小民闔家的創作 135 第一節 全家創作的歷程 135 一、從單篇投稿到全家合輯 135 二、從全家合輯到專書出版 137 第二節 創作的內容與成就 138 一、喜樂的硬性文章與北京書寫 138 二、保健的人物觀察與醫藥短文 145 三、保真的森林文學與離散敘事 153 四、多兒的生活抒感 161 第六章 結論 162 第一節 各章簡要回顧 162 第二節 小民作品的整體特色與定位 163 一、整體特色 163 二、文學定位:兼具童心與母心的摯情書寫者 16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67 參考文獻 169 附錄一:小民(1929-2007)創作年表 176 附錄二:小民之子姜保真教授訪談紀錄 17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629540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1 | en_US |
dc.subject (Keywords) | 小民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主婦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懷鄉散文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親情散文 | zh_TW |
dc.subject (Keywords) | 文學家庭 | zh_TW |
dc.title (Title) | 小民及其作品研究 | zh_TW |
dc.title (Title) | The research of Xiao-min and her literature works | en_US |
dc.type (Data Type)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Reference) | 一、 小民作品(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小民:《多兒的故事》,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紫色的毛線衣》,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媽媽鐘》,台北:道聲出版社,1974年。 小民:《多兒的世界》,台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 小民:《五月的餘音》,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彩虹與永約》,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紫窗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7年。 小民:《婚禮的祝福》,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 小民:《回憶曲》,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小民:《永恆的火炬》,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光芒的麥穗》,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全家:《全家福》,台北:文豪出版社,1978年。 小民:《小民散文自選集》,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 小民編:《母親的愛》,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 小民編:《朋友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小民:《小民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81年。 小民:《紫色的書簡》,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全家:《紫色的家》,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編:《上帝的愛》,台北:中華聖經公會,1981年。 小民編:《師生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小民:《親情》,台北:道聲出版社,1983年。 小民:《故都鄉情》,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小民:《淡紫色康乃馨》,台北:論壇出版社,1983年。 小民編:《珍惜:同胞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春天的胡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編:《父母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小民全家:《闔家歡》,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 小民:《紫色的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小民:《故園夢》,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走過歲月》,台北:晨星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歡喜冤家》,台北:健行出版社,1991年。 小民:《永恆的彩虹》,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紫水晶戒指》,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編:《走出流淚谷》,台北:道聲出版社,1994年。 小民:《生肖與童年》,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小民:《桂花月月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孔子述、朱熹集注:《論語》,台北:金楓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冉欲達:《文學描寫技巧》,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弗朗西斯.馬丁主編,李安琴譯:《使徒行傳》,台北:校園書房,2011年。 白荻:《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2013 年。 李怡、羅維斯、李俊杰編:《民國文學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李翠瑛:《雪的聲音──台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周維東:《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林鎮山:《家國.離散.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保真:《人性試驗室》,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 保真:《大森林》,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保真:《水幕》,台北:道聲出版社,1988年。 保真:《失去的原始林》,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生命旅途中》,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保真:《刑家大少》,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保真:《希望的鐘聲響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保真:《兩盆常春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保真:《孤獨的旅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保真:《林裡林外》,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保真領航看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保真:《森林三部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保真:《鄉夢已遠》,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保真:《種一棵希望的樹》,台北:健行出版社,1994年。 保真:《醒來,仍在江上》,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保真:《歸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保健:《一粒藥丸的故事》,台北:瀛舟出版社,2003年。 保健:《春風在望──東西南北人的故事》,台北:健行出版社,1999年。 保健:《從貝聿銘到關穎珊》,台北:健行出版社,2002年。 保健:《萬花筒人生》,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1973年。 封德屏編:《比翼雙飛:二十三對文學夫妻》,台北:文訊雜誌社,1988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 約翰.麥克阿瑟著,劉思潔譯:《彼得前書》,台北:天恩出版社,2012年。 唐魯孫:《中國吃》,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張明、張雪茵、劉枋編:《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4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四川:重慶出版社,1988年。 喜樂:《北京城不是一天造成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喜樂:《喜樂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87年。 喜樂:《喜樂畫北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琦君:《玻璃筆》,台北:九歌,2006年。 琦君:《紅紗燈》,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馮夢龍編:《喻世名言》,台北:三民書局,2017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黃維樑主編:《中華文學的現在與未來-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鑪峯學會,199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I-批評卷》,台北:天行社,2001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10年。 楊錦郁:《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台北:三民書局,1994。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五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新詩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劉俐俐:《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盧俊義:《聖經導讀(新約.使徒書信):羅馬書》,台北:信福出版社,2014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年。 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簡媜總策畫:《吃朋友》,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 A.W.Logue 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Dennis Klass, Phyllis R. Silverman, and Steven L. Nickman:《Continuing bonds :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英國:Routledge,1996。 Jean Anthelme Brillat Savarin著,敦一夫、傅麗娜譯:《廚房裡的哲學家》,台北:霍克文化,2006年。 Laura Esquivel著,湯世鑄譯:《內心深處的美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Susanne K.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公司,1991年。 Warren Belasco著,曾亞雯、王志弘譯:《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4年。 三、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李有成、張錦忠:〈在文學研究與創作之間:離散經驗〉,《思想》17期,2010年。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為研究場域〉,《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5年。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 張中良:〈民國文學歷史化的必要與空間〉,《文藝爭鳴》,第六期,2016年。 張堂錡:〈「民國文學」研究的時空框架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 陳玉箴:〈 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 1960-1980 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五期, 2014年11月。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 劉秀美:〈位移的南方、想像的鄉愁-張系國七〇年代小說中的故土想像〉,台 劉俐俐:〈論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與詩學》第1期,2008年7月1日。 潘宗億:〈瑪德萊娜時刻:以戰後台灣飲食書寫中的食物記憶爲例〉,《中國飲食文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6年,第十八期。 四、報紙文章 張瑞芬:〈夢向南行-詩情.小民.覃子豪〉,《聯合報》副刊,2007年2月13日、2月14日。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的原鄉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孫鴻業:《汙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惠椀:《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雅涵:《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閻曉萱:《林貴真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謝舒怡:《蔡珠兒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六、影音資料 王璞:《小民自傳》,王璞先生拍攝作家錄影傳記,2000年。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776 | en_US |
NO.64,Sec.2,ZhiNan Rd.,Wenshan District,Taipei City 11605,Taiwan (R.O.C.)
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Tel:+886-2-2939-3091
© 2016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17 - 問題回報 Problem return